4月8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、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教授受邀做客248cc永利集团“才子大讲堂”,以《从帝王象征到民族象征——“中国龙”是怎么形成的?》为题,为我校师生呈现了一场贯通古今、融汇中西的知识盛宴。
施爱东教授从历史脉络切入,系统梳理了不同朝代龙形的艺术演变,通过“五爪二角”程式化纹样的分析,揭示了帝王对龙纹的垄断逻辑及其在龙袍、宫殿中的权力叙事。他结合故宫建筑与文献记载,生动阐释了“龙在皇宫大院的工作职责”——既是天命的具象化表达,亦是维系封建礼制的精神图腾。
讲座深入解析了中西龙文化的百年碰撞与重构,龙历经从封建专制符号向民族精神纽带的转型,这一过程既是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,更是时代需求与大众传媒共塑的身份认同。
施教授的讲座史料翔实、视角多维,以严谨的学术框架与生动的案例解析,为在场师生展现了龙文化符号的嬗变历程,现场反响热烈,学术氛围浓厚。
文图/夏侯佳伟 杨丰伶 崔洸源 编辑/黄钰琦 审核/丁宝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