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综合改革要求,近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打破传统课堂模式,以“怎样的人生值得追求”为主题,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师生同台思政课。课程通过“问题链”形式层层深入,结合音乐、个人成长故事、榜样案例与实践分享,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,坚定“服务人民、奉献社会”的理想信念。
课程开始,两名学生以一首《世界赠予我的》温暖开篇,歌声中传递出对人生的思考。随后,课堂围绕“什么是人生目的”“人生为什么需要目的”展开讨论。一名学生以自身经历为例,坦言曾因迷茫而消极度日,后因榜样的力量打动了自己,重新确立目标,重燃斗志:“人生目的如同灯塔,没有它,航行终将失去方向。”真实的成长故事引发在场同学共鸣。
在探讨“人生目的如何影响人生选择”时,学生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子徐帅为例,讲述其主动延迟入学、投身支教的经历,阐明“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”。通过分享《我是黄土地的儿子》读后感,学生进一步分析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的关系:“只有将小我融入大我,才能在奋斗中收获充实与快乐。”
“大学生应追求怎样的人生?”课堂给出铿锵答案——服务人民、奉献社会。针对“这一目标是否遥不可及”的疑问,学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回应:讲述暑期“三下乡”中为留守儿童授课的温暖瞬间,分享支教时被村民淳朴笑容打动的经历。“原来奉献不一定要惊天动地,点滴行动也能照亮他人。”
此次课程以学生为主体,通过“唱、讲、议、行”多元形式,将理论融入鲜活案例,让思政课既有深度又有温度。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一次积极尝试,让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、贴近生活、贴近实际。
未来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,不断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路径,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,为江西省“大思政课”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贡献力量。
文图/张爱云 编辑/郑志英 审核/邹志坚